最新消息

2025/09/16

政策大烏龍:德政怎麼走樣了?勞動部宣稱,80歲以上老人家免開巴氏量表申請看護工一旦實施...

政策大烏龍:德政怎麼走樣了?

去年底,立法院三讀通過一項原本應該是好事的政策:80 歲以上長者申請外籍看護,不必再提供巴氏量表或診斷證明書。初衷很單純——減輕家庭負擔,避免讓老人家為了一張紙再冒險跑醫院。

但政策上路後,卻出現離譜風景。

擔心「擠爆」而設的分流,反成拖延機制:
勞動部估算,全台會有「十幾萬」家庭受惠,需求可能排擠重症患者。於是花了 8 個月設計所謂的「分流機制」,建立「台灣就業通」網站,並要求各就業服務站把核准時間壓到最後一天,導致完成求才到送件申請被硬生生拉長到至少 16 天。

真實申請量,與預期天差地遠:
政策上路一個月,實際申請只有 3,215 人,和當初喊出的「十幾萬人」完全對不上。記者追問時,勞動部長回應「比去年同期多」,但事實是一個月只多一、兩百件;相較過去市場每月就有一、兩千件的自然需求,這增幅根本不成比例。照這速度,要累積到 10 萬件,恐怕得三年以上。

家屬被迫跑醫院,風險誰扛?
更荒謬的是,許多家庭其實拿得出巴氏量表,卻因政策流程被拖延,只好冒險推著長者去醫院請醫師再開證明。若因此染疫,代價誰負責?政府能國賠嗎?

官僚把德政做成阻礙:
原本立意良善,卻被龐大官僚體系搞到走樣,讓政策從「減負擔」變成「添麻煩」。

有現成能量,為何不用?
全台有兩千多家私立就業服務機構,分布各縣市、長年深耕在地。若平均分攤,每家一個月處理 40 件就能有效消化需求。這樣的專業網絡明明存在,政府卻偏要靠少數「直聘中心」集中處理。更何況,目前只有北部設有櫃檯,就算增設到中南部,也不可能承接全國數十萬家庭的需求。這種過度集中的服務模式,才是真正的災難。

更務實的做法:
政府若能善用既有的私立就服網絡,或乾脆將合法私服機構收編轉型為公營服務單位,反而能更快、更專業、更有效率地協助需要看護的家庭。

最後的提醒:
德政不是口號,而是要真正減輕百姓的痛苦。當政策被程序與不信任綁死,受苦的仍是長者與家屬。
請記住:「政策不是拿來喊漂亮口號的,而是要解決人民的痛。」不然,所謂的德政,終會變成官僚的笑話。

完整影片:

Copyright © 2025 聯美好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